
采煤沉陷区咋治理?淮北“黑科技”显奇效
淮北矿业集团主导研究的采煤沉陷区土地采动损伤机理与多元功能构建关键技术成果在安徽省“两淮”矿区推广应用后,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面积超过3600公顷
本报讯 近日,淮北矿业集团历经10余年主导研究完成的采煤沉陷区土地采动损伤机理与多元功能构建关键技术,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技术成果在“两淮”矿区推广应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对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我国煤炭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煤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严守国家耕地红线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采煤沉陷区土地采动损伤机理与多元功能构建关键技术项目以淮北、淮南高潜水位平原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0余年的研发与工程实践,揭示了煤炭开采引起的土地功能和生态的变化规律,研发了采煤沉陷区农业功能重构、城市建筑功能构建、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构建3项关键技术,攻克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功能构建与集约利用系列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土地资源恢复利用和生态保护水平,引领了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功能提升及生态建设的科技进步。
该项技术首次揭示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功能损伤机理与时空演变规律,建立了评价方法,为采煤沉陷区土地功能构建与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采煤沉陷区土地损毁程度与自然地理条件,开展土地农业功能重构技术研究,实现了采煤沉陷区农田复垦和规模化农业生产;基于老采空区上方地表残余变形规律,攻克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建筑功能构建关键技术难关,既利用了采煤沉陷区废弃的土地资源,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围绕“两淮”高潜水位平原矿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破解了采煤沉陷区湿地生态功能构建技术难题,为煤炭城市生态宜居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据了解,采煤沉陷区土地采动损伤机理与多元功能构建关键技术项目中的采煤沉陷区土地多元功能构建基础理论、采煤沉陷区土地农业功能重构技术、采煤沉陷区土地建筑功能构建技术和采煤沉陷区湿地生态功能构建技术,为首次提出和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人均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煤炭开采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同时,产生了约200万公顷的沉陷区,并且沉陷区面积以每年5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两淮”矿区是我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供应基地,已产生超过6万公顷的沉陷区。采煤沉陷区土地功能构建与集约利用已成为国家重大需求。
采煤沉陷区土地采动损伤机理与多元功能构建关键技术成果在安徽省“两淮”矿区推广应用后,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面积超过3600公顷。其中,建成淮北国家矿山公园,面积约1600公顷;建成临涣采煤沉陷区平原水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每年可为临涣工业园提供工业用水945.55万立方米;恢复农业用地1615公顷;提供城市建筑用地约100公顷、生态湿地248公顷,近4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16亿元。(王 盟)
来源:2020年7月18日 《中国煤炭报》4版